约翰福音 第六章
信心的奉献(六1~15)
这个神迹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四卷福音书均有记载(参太十四13~21;可六30~44;路九10~17),但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在叙述这个神迹时,与其它福音书有两点不同之处。首先,他在叙述这个神迹后,很详细解释其属灵意义(参六24~65),我们在稍后的时间会讨论这点。另一点不同之处,是他更详尽描述事件的经过,及一些人物的反应。
·腓力(7):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当时有数千人在山上听耶稣讲解真理,耶稣的问题是要腓力想想,如何解决这么多人的饥饿;但是腓力只晓得计算袋里有多少,他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办法”。人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实的需要巨大,但是无能力解决问题,于是便感到无望。
·安得烈(8~9):他比腓力好一点,他尽上若干绵力,带了只拥有五饼二鱼的孩子到耶稣面前,但是他仍感到这是无济于事的。他没有想到带这个孩子给耶稣,神迹便成为可能的事。不少信心软弱的信徒也会如此,没有想到为耶稣作的小小事情,竟会被主使用,并作成更大的事情。
·小孩(9):或许不少人会笑他天真,但是他愿意献出他的所有。主耶稣岂不是曾教导门徒“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十八13)这位信心单纯的孩子正是信徒应该学习的榜样。不少信徒保留自己,不愿献给主,也有不少信徒认为自己所献的东西卑微,以此成为不愿奉献的理由。但是些微的东西,在基督的手上,能够变成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将自己奉献在祭坛上,主会创造出神迹。
祈祷 求主帮助我能毫无保留,将自己完全奉献给祢。
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六16~23)
门徒乘船往迦百农时,耶稣没有与他们在一起,可能祂正在山上独自祷告(参六15)。虽然短短几节经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门徒与耶稣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门徒在暴风中,显露了恐惧、彷徨的情绪。加利利海是一个狭窄的湖,四面被陆地包围,这平静的海常会忽然翻起风浪。耶稣的门徒中有不少是渔夫,他们经常在这湖中打鱼,自然也多次经历过这种风浪;但是此时他们仍然惧怕,可见惧怕是人的本性。
耶稣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虽然耶稣没有与门徒同在一条船上,但祂并不是离开他们很远,祂仍是关心、爱顾他们的,当他们遇上困难时,耶稣就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的帮助和安慰。主耶稣说:“不要怕!”(20)圣经中又记载,当耶稣上了船后,他们的船便立刻到了目的地(21)。这好像说,有耶稣的同在,他们便已到达安身之所了。
在这短短的经文中,可以看到一个事实,人生就好像生活在扁舟之中,生活有平静的时刻,也有刮暴风的时候。遇到风暴,当然会惧怕;但是耶稣常与倚靠祂的人同在,祂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有祂同在,惊慌会变成平安喜乐。正如诗人大卫所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诗二十三4)此外,祂也是人生的指南,引领人走上平安喜乐的路程。
你有否相信祂、接纳祂成为救主,让祂成为你生活的引导者,亦成为你的帮助和安慰?
祈祷 求主帮助我在人生旅途中全然地信赖祢、倚靠祢,好使我能度过平安的日子。
生命的粮(六24~40)
在不久之前,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然而这些人并不明白这神迹的意义(26),他们仍只看重能朽坏的食物(27)。于是耶稣便藉此机会向他们阐明生命的道理。
耶稣基督是生命的粮(35)。犹太人常称吗哪为神的粮(参出十六25;诗七十八24~25),他们相信当弥赛亚来临时,必再会有吗哪带给他们。耶稣在此提醒他们:
吗哪不是摩西所赐,而是神所赐予的(32)。
吗哪不是真粮,只是神所赐生命粮的象征,因为真粮能带给人生命,不单是今世不饿不渴(35),而且是永远的生命,将来复活得生(39~40)。
主耶稣就是那真粮(27、35),因为祂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祂是被差来,又能完成那差祂来者的工作,就是使人得到生命(38~39)。
得着生命的过程(29、36~40)。从耶稣责备这些人的说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过程:
1. 看见(36):我们可以透过圣经,或是在传道者的宣讲中见到祂。
2. 相信(29、35~36、40):接纳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宰,祂是生命的赐予者。
3. 到祂那里(37):不但只是在头脑上的知识,更是生命的交往,为要与祂建立亲密的关系。
主耶稣的保证是“一个也不失落”(39~40),因我们是天父所拣选的人。
祈祷 父啊,感谢祢,因祢爱我并拣选我,使我能在有生命气息之日,可以明白生命的真谛,得着永远的生命。
错认基督(六41~59)
思想 不少人对基督有错误的了解,究竟我对祂的认识又如何呢?
耶稣自称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犹太人因而大感困惑,他们不能接受耶稣,有下列多个理由:
1. 他们用人的价值观念和外在标准来判断事情(42):他们只晓得耶稣是木匠的儿子,近似保罗所说的,他只从“外貌认过基督”(参林后五16),忽略了祂是永生神的儿子(46)。今日也有不少人只承认基督为完人,是万世师表,却忽略了他能赐永生给世人。
2. 他们只晓得彼此议论(41、52):可能他们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盼望他人能接受,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要安静下来,聆听神的说话。教会中也可能有此现象,有很多会议都是在滔滔不断地议论,却少寻求神的心意。
3. 他们没有谦卑学习的心(45):这些犹太人只晓得议论、批评,却没有将道理听进心内,因此听是听见,却没有领受。今日教会中也有这样的人,对传道人所传讲的信息,怀着好几种不合乎圣经真理的态度:批评式的听道,说传道人讲得不动听;埋怨式的听道,常说没有领受;漠不关心式的听道,听与不听也无关重要;习惯式的听道,返教会只是例行公事。他们的心闭塞了,没有领受真理的教导。
4. 他们没有接受基督的生命:犹太人以血代表生命(参创九4;申十二23)。主耶稣邀请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54),表示邀请人接纳祂的生命进入内心,但是犹太人都拒绝了。一位哲学家曾说:“只有相信,才可以明白。”他们没有接纳基督,如何可以明白祂的道理?不少人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去了解信仰,却忽略了“从信仰到明白”的道理。
祈祷 主啊,赞美祢是永生神的儿子,求祢开我的心窍,使我能领悟属灵的真理。
跟随主(六60~71)
思想 有很多人都说要跟随主,但是都不能持久,为甚么呢?我又是否愿意彻底地跟随祂呢?
路加福音十四25指出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但这并不表示每一个跟从祂的人,都会跟随祂到底。圣经也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人因家庭琐事离开耶稣(参路九57~62),有人不能接受主的挑战,不愿付出代价(参路十四25~35)。
这里也记载了在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人离开祂。他们离开耶稣的原因有:
1. 他们不明白主的话(60~61):他们好像其它犹太人一样,没有让基督进入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相信,自然也不能明白。
2. 他们只看重肉体的事情(63):他们跟随基督,可能是因为食物(参六26),也可能是因看见神迹的能力等,但这些都只是看重物质的信仰。当他们明白他们的主将会遭人遗弃(参七1),也会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时,他们怎会愿意跟随一位没有光彩的主人呢?
但是仍有人作出另类的选择,有主的门徒彼得对祂说:“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68)这是一个伟大信心的宣告。这并不表示彼得完全明白了主的道理(另参太十六13~23;可八27~33),而是因为基于他们与主有亲密的关系,以致愿意向祂呈献出爱与效忠。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一套理论或哲学,而是生命的交流。主为世人舍弃了祂的生命,惟有忠心地跟随祂才是信徒生命的回应。事实上,只有祂能赐予世人永生,没有别的可以值得跟随。
祈祷 主啊,我愿至死忠心地跟随祢。
约翰福音 第七章
神的时刻(七1~13)
住棚节是在九月至十月期间的,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守这节期,记念神昔日拯救他们脱离埃及的恩典。这期间也是丰收季节,犹太人便藉此献上感恩。这节期共有八天,是一个欢乐的时节。
耶稣的兄弟怂恿祂上耶路撒冷过节,他们希望主能藉此时刻向世人显示祂是弥赛亚。他们有很合理的理由:“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4)但是耶稣并没有接纳他们的好意,因为耶稣不会被虚伪的成功感所诱惑。世上不少人采取欺诈的手段以获取虚假的名声,但这并不是耶稣要作的,祂只作父神要祂作的事(参五19)。
希腊文有两个不同的字汇是用以指时间的,一个是 chronos ,指延续的时间;另一个是 kairos ,指一个特定的时刻或是一个机会。本段经文所用的便是后者,对耶稣而言,跟随祂的兄弟去过节并不是合适的时间,祂有自己所定的时间,祂的时间不是掌握在人的手里,而是在神的手中。后来耶稣自己上去过节(10),这并不表示与前段经文有矛盾之处,乃是祂会在合适的时间,把握机会作合宜的事情而已。
主耶稣晓得祂上耶路撒冷过节,并不会得到他兄弟所期望的效果。反之,世人会恨祂(7),因为耶稣来,是要审判世人的罪(参三18~21),人当然不会接纳祂。事实上,当祂暗暗地上去过节时,已听到不少消极的判语(12)。不过,祂仍在适当之时作其该作的工,将永生和审判带到世上。
祈祷 主啊,我不按自己的意思选择个人的道路,乃是听从祢的心意,行主所喜悦的事。
权威与智慧(七14~24)
前段经文指出耶稣选择了在合适的时间上耶路撒冷过节,在这节期进行之间,耶稣忽然在圣殿里公开露面,且满有权威地教训众人,令众人感到惊奇:“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15)通常而言,只有在“拉比”学校学过的人,才有资格讲解圣经、讲论律法。他们的权威来自他们的师傅,或是他们师傅所著作的经典。因此,他们讲论圣经或是律法时,多会引证说“有古人教训说……”(参太五21~48),但是耶稣教训的权威乃来自神,那位差祂来者(16)。耶稣又指出,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必明白神的旨意(17)。很多人认为要明白了才可以实践,但是世界上实在有很多事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知识。正如一位外科医生,他要在外科手术的实践中才学到技巧。做基督徒也是如此,有不少道理是不易明白的,但是只要我们存谦卑的心,我们便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真理。
耶稣又继续与群众辩论一个律法上的问题:“在安息日可以治病吗?”(19~24)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在安息日可以替孩子施行割礼,因为圣经记载“第八天要给婴孩行割礼”(利十二3),第八天就是安息日。耶稣的辩论是:“割礼是在人的身体上割去一些东西,这既是容许的,为甚么使人的身体健全却不可以呢?”耶稣曾指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参可二27)祂又引用旧约圣经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参太十二7)在这事上,我们可知道神的心意,祂怜悯体恤人类;同时也看到耶稣智慧的辩论。
祈祷 主啊,惟有祢是我生命的权威,祢也是智慧之源。
可寻找时当寻找(七25~36)
耶稣在圣殿中向人讲道,群众中有人感到诧异,为甚么官长们不将祂捉拿呢?难道祂是弥赛亚──神的受膏者(“基督”的意思;26)?但是这思想瞬即消逝,因为他们知道祂从那里来,祂是从拿撒勒而来。然而,犹太人相信弥赛亚来的日子,没有人知道(27)。
面对群众的疑惑,耶稣讲了两件事(28~29):
表面上看来,祂来自人认识的地方,但是祂实在是来自神,就是差祂来的那一位;
祂认识这一位,但是他们却不认识这位神。
耶稣所讲的,令群众感到忿怒,因为祂指摘他们不认识神,这是一种侮辱。此外,祂宣称祂与神独一无二的关系,这是亵渎的罪(参十33),于是他们要捉拿祂;然而没有人能捉拿祂,因为这“并不是时候”(30;另参七1~10)。耶稣又说,祂只有很短的时间与人同在,以后人要找祂,也找不着,祂的意思是说祂要回到父那里去(33~34)。但是他们不明白,以为祂要往散居在希腊的犹太人中,向希腊人讲道,然后消失在外邦人中,以致人不能找着祂(35)。这句说话表明犹太人不明白耶稣,这也是一句嘲笑的说话:“我们怎会找不着祂呢?”但是这句说话竟成了事实,基督的信息在外邦人中间传开了,而当他们要寻找祂时,“却找不着”(34)。
以赛亚先知曾如此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赛五十五6)这句话提醒人要把握时间认识神,否则可能会太迟。
祈祷 主啊,帮助我带领他人认识祢,找着祢。
活水泉源(七37~52)
住棚节是犹太人一个重要的节期,它提醒以色列民曾经有一个时期是在旷野中漂流,居住在帐棚之中。此外,这节期也有收成感恩的意义,在秋收的时候,人民将大麦、小麦、葡萄等收藏妥当,故此这节日亦称为收藏节(参出三十四22)。在收成时,人民欢欣快乐,并前往圣殿崇拜神。在节日的最后一天,祭司会带着大约两品脱容量的金水壸,下到西罗亚池子取水,经过水门,带回圣殿,这项仪式乃记念神在旷野为以色列人预备用水。当仪式进行时,人民会读出以赛亚书十二3:“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他们唱出赞美的诗歌来感谢神。就在此时,耶稣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37)耶稣这句说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1. 人为解决肉体干渴的水而感谢赞美神,他们更应为解决灵魂干渴的水,来到耶稣那里。主耶稣曾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38,四14)
2. 祂预言圣灵的降临(39):在五旬节以后,圣灵浇灌在信徒身上,他们便得着能力,但这是发生在耶稣复活之后。
耶稣的说话常常引起不同的反应(40~52)。有人接受祂是基督,有人怀疑祂的身分,有人仰慕祂说话的权柄,有人要捉拿祂,有人想为祂辩护。当我们听到耶稣的教训时,我们的反应如何?主耶稣应许凡接受祂的人,将得着生命、喜乐和满足。正如以赛亚说:“在干旱之地使你心满意足,骨头强壮。你必像浇灌的园子,又像水流不绝的泉源。”(赛五十八11)
祈祷 主啊,求祢使我得着生命的泉源与力量。
约翰福音 第八章
不要再犯罪(八1~11)
一个犯了奸淫的女人,被带到耶稣和众人面前。面对这个淫妇,我们看到了两种的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要定她的罪,用石头将她打死。犯了罪而受罚是应当的,这是很多人的反应(包括文士和法利赛人;3)。不但如此,他们还想试探耶稣:“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5)这是一个难题,假若耶稣要释放她,他们会指摘耶稣不按摩西律法而行(5;另参利二十10;申二十二13~30)。假若耶稣说要将她治死,他们会向罗马政府控告祂教唆或煽动他人谋杀,因为犹太公会(罗马辖下自治组织)并没有执行死刑的权力。然而,耶稣的回答正表达了另一种反应──饶恕和怜悯。
祂首先指出没有罪的人才可以审判他人(7)。然而,罪恶的存在是人生命里的事实(参罗三23),故此耶稣曾教训人:“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七1)祂也说:“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祂饶恕和怜悯罪人(11)。主耶稣的反应与文士和法利赛人刚刚相反,祂曾清楚指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三17)然而,祂的饶恕并不等于纵容,祂吩咐那妇人“不要再犯罪”,很多人对他人的饶恕只是看重过去的景况,但耶稣在饶恕中,也给予人一个挑战──要改变现有罪恶的生活,重新做起,作一个完全的人。当然,这是主给予人的机会,叫人回应祂的恩典,正如保罗说:“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罗六1~2)
祈祷 主啊,帮助我学效祢,乐意饶恕他人。
世界的光(八12~30)
在约翰福音一9中,作者早已宣告耶稣基督是光,照亮世上的人。在这里,耶稣自己宣告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12)耶稣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明跟从祂的人所得到的恩典。光有照明和引路的作用,主耶稣是人属灵生命的光,帮助人洁净罪恶黑暗的事,也指引人行走光明的路。
祂的见证是真的(14):犹太人接纳两个或以上的人的见证,才是有效的(参申十七6,十九15),耶稣表明祂的见证是真的,因为祂有足够的权柄为自己作见证,这并不是自夸的言语,乃是因为祂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14、23)。不独如此,祂有第二位见证人,就是父神(18)。耶稣与父神有密切的关系,祂没有隐瞒祂从父神所听到的,而将之传给世人(26),祂按父神所指示祂的而行(28),祂作神所喜悦的事(29)。还有一点更重要的,祂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在那残酷的刑具上,我们可以看见祂为人所作的,以及祂对人的爱。
不信衪见证的人,将死在罪中(24):祂要成为人生命的光,消除人生命中黑暗之事,但是那些不接受祂的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中(参一5)。因为他们的不信,在罪中灭亡是必然的事。
对于耶稣的宣告,有人不明白,也有不信的人;然而,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人相信祂而得着人生的盼望(30)。今日,我们有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接受祂为生命的救主,因而可以行走在永生的路上?
祈祷 主啊,帮助我能传扬这光明之道。
作门徒的真义(八31~36)
耶稣对众人宣告祂是“世界的光”,其中有人相信祂,于是祂便更进一步解释作门徒的意义(注:门徒即是基督徒,参徒十一26):
1. 作门徒以信心开始(31):相信耶稣基督所说的真理,相信祂为我们所作的──被钉十字架(参八28),相信因耶稣基督的缘故,我们不再在罪中(参八24)。
2. 作门徒必须遵行祂的道(31):雅各书二17曾如此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我们相信耶稣,但是不遵行祂的命令,这不是真正的信心。
3. 作门徒者必晓得真理(32):主耶稣曾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七17)很多人想知道真理,但是若没有信心和遵行的态度,便不能明白更进深的道理。
4. 作门徒得着真正的自由(32~36):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人,因为自己喜欢作甚么便作甚么。谁不知自己竟是罪的奴仆(34)。正如保罗所说的:“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罗七15)此外,一个奴仆不能享受主人家中的一切,也不能长久住在主人家中。罪的奴仆不能享受作天父儿女的福分(35)。然而作门徒有真正的自由,心灵不再被罪恶所捆绑。他们能凭着神的帮助,作神所喜悦的事。他们也有权柄,作天父的儿女,享受天父家中一切的福分,永远住在天父家中。惟有耶稣基督能赐我们这份真正的自由。
祈祷 求主帮助我能真实地作主的门徒。
真正的子孙(八37~59)
亚伯拉罕是属灵伟人,他的子孙便以此自夸,以为可以得着神的恩宠(参太三9;路三8),但是主耶稣否定这种看法。
亚伯拉罕的子孙行他所行的事(39):亚伯拉罕曾接待从神而来的天使(参创十八1~8),他的子孙也会接待从天父那里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但是现在犹太人并没有如此作,他们还想杀死耶稣(37)。
神的儿女必爱耶稣基督(42):因为父差耶稣基督来到世界,属神的人必会爱祂;但犹太人要杀祂,这是属魔鬼的人才会如此作。他们不但没有接待耶稣,更辱骂祂是撒马利亚人和被鬼附着的(48~52)。撒马利亚人被犹太人视为混血儿,不是真正亚伯拉罕的子孙,这是一个侮辱和鄙视的称号。魔鬼的本性是说谎话的,他们认为耶稣所说的是谎话。然而属天父的儿女是不会辱骂耶稣的。
他们没有遵守神的道(51~59):耶稣应许世人,遵守祂道的人,就永远不见死,并得着永远的生命(参约三16)。祂的应许并不是谎话,因为祂是自有永有的神。祂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58)属神的儿女必遵守祂的道,但是犹太人却想用石头杀死祂(59)。
祈祷 求主帮助我,学效先贤的良好榜样,终身作祢真实的儿女。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