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马太福音 第十一 - 十三章(2025.09.08)

【每日读经】马太福音 第十一 - 十三章(2025.09.08)

2025-09-08
浏览量:95

psa



马太福音 第十一章

 

约翰的疑问(十一110

 ·约翰的询问(1~3)

  施洗约翰因责备当时管辖加利利等地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而被捕下狱。此事缘于安提帕休弃了原配,另娶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违反了摩西的律法。约翰差遣门徒向耶稣查问,是由于他以前曾公开宣布,说弥赛亚要在地上施行审判,但现今在狱中听闻有关耶稣的工作,并不符合自己心目中弥赛亚的职事,于是怀疑耶稣究竟是否他们正等候着的弥赛亚。

 ·耶稣的答复(4~6)

  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约翰的询问,只叫他凭祂所作的加以判断。“瞎子……传给他们”是耶稣引用以赛亚先知的话,暗示自己的言行正应验了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不因我跌倒”基本上是指希望约翰的信心可藉此得到坚定,不会再觉得耶稣令他失望。

 ·称赞约翰(7~10)

  耶稣对约翰的称誉,把约翰带进人生的高峰去。“风吹动的芦苇”暗示约翰不是一个懦弱而无主见的人;“穿细软衣服的人”则暗示约翰并非贪图逸乐、苟且偷安之士。约翰是一位先知,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的开路先锋。由于他的到来结束了旧约时代而开始了新的纪元,所以耶稣称赞他比其它先知更为伟大。

  这段经文显示了约翰刚强的一面,但也反映出他软弱的一面。他那不畏强暴、持守真理的表现,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有时我们会在恶势力的面前放弃信徒的立场,或因害怕得罪人而不敢说当说的话。约翰这方面的表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然而,他却在狱中对耶稣产生了疑惑,这也反映出他对弥赛亚的职事缺乏全面的了解。虽然如此,主的帮助仍然临到他。今天我们若因面前的困境而疑惑,我们也应把问题带到主面前,向祂支取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大小的难处。


祈祷 求主赐我勇敢和坚定的信心,叫我能为祢打美好的仗。

 

称赞与慨叹(十一1119

  这段经文是接续耶稣谈论施洗约翰的话。

 ·最伟大的先知(11~15)

  耶稣为约翰作见证,证明他是弥赛亚的使者,要为祂预备道路。他也是人类历史上到此为止最伟大的先知,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的旧年代终结时,他站着宣布新世代的来临。耶稣还从职事的角度,指出约翰就是预言中那要来的以利亚。原来犹太人根据玛拉基先知的话,认为先知以利亚要在神的审判日未到前,重返人世以作祂的开路先锋。

  然而,约翰既是先锋,他在世时便不能亲自跟从耶稣和参与天国的启奠,自己也没有进入那新世代中。因此,他虽然是旧世代中最伟大的先知,却小于新世代中任何一个得着神儿子名分的信徒。“天国……得着了”可能是指天国被那些热切期待、决心付任何代价的人争取到了。

  神愿意差遣祂的使者来到世上,但人们可以拒绝接受;神乐意向人类显明祂的真理,但人们可以拒绝察看。我们若故意对神的启示不加理会,他也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施展作为,这就是耶稣在末了所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的原因。

 ·对世代的慨叹(16~19)

  耶稣指出这世代的人是很难讨好的,他们好像孩子玩游戏,总要执拗一番,因为有些人想玩扮新娘的游戏(吹笛跳舞),而另外一些人却想玩扮出殡(举哀捶胸)。当时的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既不喜欢约翰那苦行式的生活,也批评耶稣那平易近人的态度,总之无论对那一方面,都会找来批评的把柄。“智慧在……显为是”(小字)指神的智慧,可以从它成功的表现上证明出来。就如约翰曾使无数犹大百姓归向神,以及耶稣将永恒的生命赐予凡愿意谦卑接受祂的人。


祈祷 求主赐我谦卑的心,叫祢的道能在我的生命中自由作工。

 

就主得安息(十一2030

 ·责备不悔改者(20~24)

  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传道事工,普遍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但在一些祂经常逗留的湖边小镇,情况却刚好相反。小镇上的居民虽然有不少机会听闻真理,但愿意领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耶稣严厉地责备他们的硬心,指出他们在末日审判时所要受的惩罚,比古代那些常受先知谴责的外邦城镇所受的还要大。

  “哥拉泛”和“伯赛大”都在加利利海附近,“泰尔”和“西顿”是旧约时代的先知常加痛斥的外邦城市。“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岸,是当时一个很蓬勃的市镇。“升到天上”和“坠落阴间”,表示从极尊荣的地位降到最卑贱受罚的地步;可见所享受的利益越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重。“所多玛”是古时一个恶贯满盈的城市,她的结局是被神从天上降火毁灭。

  今天在我们的亲友中,可能也有一些硬心不肯悔改的人。我们应当更加迫切为他们祷告,求主帮助他们快快回转,免致将来需要面对神严厉的惩处。

 ·感恩与呼召(25~30)

  耶稣首先为肯领受真道的人感恩;同时指出神的启示只会藉着祂临到谦卑的受教者身上,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结果把自己摒诸救恩的门外。耶稣随即向人发出呼唤;“负我的轭”是指“作我的门徒”。犹太教“律法的轭”是苛刻而无能的,但主的轭却是容易和轻省的。“容易”有“完全合适”的意思,表示祂要我们承担的一切,是经过仔细测量、证明是适合我们的需要和能力的。当我们走天路时,他会不断地施恩扶助,使我们的担子变得轻省,也使我们的心灵得享安息。让我们起来学习主的柔和谦卑,并且把一切的重担交托祂,倚靠祂勇敢地继续奔走十字架的道路。


祈祷 主啊,我愿意负祢的轭,学祢的样式;求祢赐恩与保守。




马太福音 第十二章

 

安息日的主(十二121

 ·摘麦穗事件(1~8)

  犹太教的拉比为阐释安息日的诫命,特定了三十九项属于违例的工作。法利赛人指摘耶稣的门徒犯例,是因为他们认为摘麦穗等于“收割”,拿着吃则是一种“打榖”的方式,而这两项“工作”都是被禁止的。耶稣却引用大卫的先例和祭司在安息日工作一事,说明照顾人的需要比墨守成规更重要。“祭司……犯了安息日”是指祭司在安息日要做的工作比平日更繁多。耶稣还引用何西阿先知的话,指出按照神怜恤人的心意,律法的设立是为人带来祝福,而不是带来重担。祂自己既是安息日的主,自然有权解释和定夺安息日的律例。

 ·医治病人(9~14)

  根据拉比的规定,安息日的医治工作只限于对病人有性命危险的紧急病症,其它则要等待安息日过后才进行。耶稣却指出安息日是帮助人脱离疾苦的最适合日子,因为这些行动正表明了神设立安息日的真正意义。

  耶稣在这两次有关安息日的争论中,指出了法利赛人的错误。他们只遵行律法字面的意思,却忽略了神设立律法的目的和基本精神,这样其实不是真正遵行律法。今天我们在遵行神的话语上,会否潜伏着同样的危机?

 ·神的义仆(15~21)

  群众对耶稣的需要,远超过他们对当时的宗教领袖的需要。耶稣医好了他们中间的病人后,再次吩咐他们不可大事宣扬,为要避免犹太人对祂产生误会,以致妨碍祂履行舍命救世人的使命;福音书的作者引用了以赛亚先知的话来证实这一点。“公理”指神的审判和旨意;“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指出耶稣在复活后便会差遣门徒向外邦人传福音。


祈祷 求主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

 

赶鬼的争论(十二2237

 ·恶意毁谤(22~24)

  耶稣将那又瞎又哑的人身上的污鬼赶走,引起了百姓和法利赛人不同的反应。前者看得出他有属天的权柄,证明祂就是弥赛亚;后者却特意要诋毁祂,说祂的权柄是从其它方面来的(“别西卜”指鬼王撒但)。

 ·耶稣的驳斥(25~30)

  耶稣指出他们的论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赶鬼的行动,表明祂的能力远超撒但之上。“神的国临到”这句话,说明耶稣既靠神的灵攻打撒但的国度和释放被囚的人,可见神的权能已在人中间彰显。在这场属灵的争战中,人是不可能保持中立的,必须在耶稣与撒但之间选择一个效忠的对象。

 ·亵渎圣灵(31~32)

  法利赛人故意把圣灵的工作说成是撒但的工作,这种闭着眼睛不看真相的顽梗表现,就是亵渎圣灵,坚拒真理,是一种无法饶恕的罪行。

 ·说话与内心(33~37)

  从树的果子就可以判断树的质量,同样从人的说话就可以知道他内心的善恶。法利赛人对耶稣作出恶意的毁谤,正好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污秽与丑恶。当人将来面对神的审判时,他的话要成为受审判的根据。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他所说的话负责。因此,我们应当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却要随时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你在这方面学会了多少?

  有些信徒偶然说了冒犯主的话,以致内心惶恐不安,以为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要知道法利赛人是毫无惧怕地故意与主为敌、故意抗拒圣灵,情况显然是不同的。


祈祷 求主助我谨慎自己的舌头,叫我晓得说造就人的话。

 

求神迹的世代(十二3850

 ·求显神迹(38~42)

  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要求的,是在耶稣医病赶鬼之外,能够证实祂是从神而来的神迹记号。“淫乱”指对神不忠贞;旧约先知常以“淫妇”来描述以色列人属灵方面的败坏。约拿的神迹,是耶稣复活的预表,也是法利赛人可以看见的唯一神迹。“三日三夜”是大约的说法,可指头尾三天。亚述国首都尼尼微的居民,在听见约拿所传的审判信息后,立刻悔改归向神。所罗门王时代的示巴女王,从南方远道而来,为要寻索神启示所罗门的智慧。这些外族人尚且晓得把握悔改与追求的机会,但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虽面对比约拿和所罗门更大的、就是耶稣和祂所传的天国信息,仍然硬心不肯悔改,他们在审判时岂不应受更严厉的裁决?

  法利赛人求神迹是出于对耶稣的不信。人若要看见神迹才肯相信,这不是真正的信心,因为看见后根本不再需要存着信心。我们今天也要凭着信心来生活,而不应动辄要求神迹左证。其实,神时刻的同在与亲近,从岁首到年终的保守和引导,已足以成为我们信心的最佳凭据。

 ·污鬼复返的教训(43~45)

  犹太人认为鬼魔出没于荒野间,但更爱附在人身。这寓言暗喻那些听了耶稣的道,只在表面上接受,却没有让圣灵在内心居住和塑造的人,他们将来会落入更可悲的景况中。因此,真正悔改信主的人,不仅要不沾染污秽,还要结出生命的果子。

 ·真正的亲属(46~50)

  耶稣向门徒强调,人在天父里的属灵关系,比他们属世的血统关系更为亲密;同时,人必须切实遵行天父的旨意,才可以成为祂家里的成员。


祈祷 在这邪恶的世代中,求主叫我对祢忠贞,并且全心信靠祢。




马太福音 第十三章

 

撒种的比喻(十三123

 ·比喻的内容(1~9)

  四种不同的土壤,引致不同的结果。“路旁”指田间供人通行的小路,被人的脚踩得非常坚硬。“土浅石头地”的表面是一层薄泥土,下面却是石灰岩层;“没有根”指根不能获得充足的养料。“荆棘地”的表面很干净,地里却藏着杂草的须根。好土中三种不同的收成数目,显示虽然某部分土地的收成较其它部分更好,但整体来说,收成是非常丰富的。

 ·用比喻的目的(10~17)

  “比喻”带有“谜语”的意思;“奥秘”指藉着神的启示,人才可以明白的真理。天国的奥秘,对有信心的人来说,是容易明白的,但对不信的人来说,却是难以理解。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不肯接受耶稣所传的信息,他们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旧约时代以赛亚先知所说的一样。因此,比喻的使用便含有审判的意味──只把真理向那些有心寻索的人显明,但向硬心拒绝的人,真理永远是隐藏的。

 ·比喻的解释(18~23)

  耶稣用这比喻来说明人们对祂或门徒传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有些人听了道之后,毫不思索便转头而去;有些人初时被道吸引,但后来发现要为真理付代价时,便决定放弃;有些人容许各样属性的事物排挤所领受的道。惟有那些明白真道,并且持守到底的信徒,才能够成全神在他们生命中的旨意。

  你对神的话有怎样的反应?每一天当你研读圣经、或每一次当你听道时,神就把真理的种子撒在你的心田里,这些种子能否成长和结果,完全取决于你是属于哪一种心田。我们要学习做个持守真理、专一跟随主的信徒,让我们的生命结出荣耀神的果子。


祈祷 求主助我做一个结果子荣耀神的信徒。

 

稗子、芥菜种和面酵(十三2443

 ·稗子的比喻(24~30)

  “稗子”是一种杂草,生长初期与麦苗极其相似;发芽后虽已较易于区分,但因两者的根缠绕在一起,若要拔掉稗子,必会伤及麦子,所以分开的工作要留待收割时才进行。

 ·芥菜种和面酵(31~33)

  “百种里最小”是指犹太人所知的最小的种子。“成了树”指长成后有一棵树的高度;巴勒斯坦地的芥菜可高达十尺。这比喻说明一项伟大的事业,很多时都是由极小的规模开始;天国的开始虽然微不足道,但其后却要大大扩展,并且没有任何势力可与相比。“飞鸟来宿”可能指外邦人的加入。

  面酵的比喻同样表明一个渺小的开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妇人把面酵“藏在”面里,表示天国的成长是不引人注目的,其影响力也是渐进式的,但至终要发挥震撼性的功能。

 ·用比喻的原因(34~35)

  耶稣向群众说话时,经常用比喻对他们讲论,福音书的作者认为这正符合先知亚萨在诗篇七十八2所说的话。

 ·解释稗子的比喻(36~43)

  稗子比喻的解释,正如撒种的比喻一样,是私下对门徒说的。“人子”就是耶稣自己;“丢在……切齿”比喻罪人将来受永刑的情况。天国的人民要与不信的人共处于一个混合的社会中,直到最后审判时,人子才把他们划分开来。一直以来,“天国之子”与“恶者之子”都是势不两立的;当人子在全世界建立祂的国度时,“恶者之子”便要完全服在“天国之子”之下。

  有些人看见恶人得势,公理颠倒,便断言神不会再采取干预的行动。其实神仍在不断地施展作为,而胜利始终是属于天国子民的。


祈祷 求主助我作盐作光,在这世代中为祢作见证。

 

天国的福气(十三4458

 ·藏宝与寻珠(44~46)

  这两个比喻的主要教训是相同的,都是强调天国具有无比的价值。不论人起初是无意中遇见了宝贝,抑或有意寻找好珠子,当他们发现了之后,都是不惜任何代价要去得着它。天国的福气真是非常宝贵,值得人以他最珍贵的事物去换取。

  今天我们是一群最有福气的人,因为我们已经得着了天国的救恩,就是神所赐的永远生命。世人不断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和享受,以为拥有了这些东西,人生便可以得着满足。其实,属世的财富与权势无非是过眼烟云,并没有永存的价值,我们得着了主,才是得着了真正的福气。你有否为此而献上感恩?

 ·撒网的比喻(47~50)

  这比喻的意义与稗子的比喻相同,指出要把好的和坏的分别出来,这工作将要留待末日审判时才进行。信徒现今活在这个善恶混杂的社会中,必须保持对神的忠贞,不应随波逐流,羞辱主名。

 ·新与旧(51~52)

  犹太人的“文士”是专职解释和教导律法的人;他们也参与法庭的判案,所以又称为律法师。耶稣在这里指出,天国的门徒既领受了祂带来的崭新信息,他们就不仅要像犹太文士般熟悉旧约的律法,更要活用所学会的新道理。

 ·不受尊敬(53~58)

  “自己的家乡”是指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一句中并未提及约瑟的名字,可能暗示他已不在人世。耶稣的乡邻没有因祂是同乡而感到光荣,反而轻视和讨厌祂。偏见的可怕在于它能使人看不见所应看见的,也使人不能正确地面对一切的事实,我们要靠主胜过从这方面而来的试探,不要容让它辖制我们的生命。


祈祷 主啊!我感谢祢,因祢已将天国的福气赐给我这个不配的人。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