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二章
博士朝拜(二1~12)
·东方的朝拜者(1~2)
耶稣降生在伯利恒的时候,东方有几个研究星象学的人,在天空看见一颗极不寻常的星,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这几位博士确信有一位伟大的君王已经诞生,于是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要寻找那位新生的君王。
·希律王的阴谋(3~8)
当时替罗马帝国管理犹太地的藩王,是以东人大希律。由于他善妒的个性,加上晚年时横蛮无理的作风,使他得不到犹太百姓的欢心。当他听到有一位“真命天子”要诞生的消息,内心自然恐惧不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很了解希律的为人;他们知道希律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但求把新生王除灭。因此,全城的人都活在惶恐之中。果然,当希律得知弥迦先知曾预言弥赛亚将在伯利恒诞生之后,便差派博士们去仔细寻访新生的君王,还假意说自己也愿意去朝拜祂;其实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杀害那位生下来作君王的耶稣。
·敬献礼物(9~12)
博士们找到婴孩耶稣之后,便在祂面前俯伏下拜,并且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给祂。有人认为这三样礼物,配合了耶稣是王、是神、又是救赎主的品格与工作。博士在梦中得到属天的指示,从别的路回乡去了,使希律无法实行他所预备的计划。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不同的人对耶稣降生的不同反应。有些人的心目中只有自我的存在,这种高傲自大的心态,足以把自己摒诸于恩典的门外;有些人虽然是圣殿的常客,也很熟习宗教礼仪和圣经知识,但仍与救恩毫不相干;有些人却存着谦卑敬虔的心来到主面前,把自己和最贵重的礼物呈献。你属于哪一类人呢?你会怎样对待新生王耶稣?
祈祷 主啊,我愿将一生呈献给祢,作为对祢伟大慈爱的响应。
躲避杀害(二13~23)
·逃往埃及(13~15)
博士走了以后,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嘱咐他带着孩子耶稣和祂母亲马利亚,逃往埃及去,以躲避希律的杀害。约瑟得到天使的指示后,便立刻起来行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认识到,顺服神的旨意和乐于为此付出代价,是每一个爱神的人必须时常实践的功课。于是他们在埃及住下来,直到残暴的希律王死了。
福音书的作者引用何西阿先知的话,把原指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应用在耶稣身上。作者的目的,是要表明在孩提时期的耶稣,已开始尝受人间的疾苦,经历人世的忧患,因此,祂必能深切体会人生的困苦,从而接纳和扶助那些被苦难折磨的人。
·屠杀婴孩(16~18)
希律根据先前向博士们仔细查问而得的数据,计算出孩子耶稣的年龄,随即下令杀戮在伯利恒和附近地方两岁以下的男婴。这行动的结果,自然是带来了伯利恒四周痛哭哀号的声音。因此,作者引用耶利米先知描写拉结在坟内为亡国的犹太人哀哭的话,来表达当日伯利恒地那些失去儿子的母亲的惨痛情况。由忌恨而引发的伤害,真是何等可怕!
·定居拿撒勒(19~23)
大希律死后,他的王国被三个儿子瓜分。亚基老继承他父亲作犹太人的王,也承受了他父亲一切的恶行。那时,约瑟再次在梦中得天使指引,带同耶稣和马利亚离开埃及,来到加利利境内的拿撒勒城定居;大希律的另一儿子安提帕在那里作分封的王。此处译作“拿撒勒人”,音近以赛亚书十一1原文的“枝子”──弥赛亚的称号。耶稣的童年,就是在这个无名的小镇中度过。至高神的儿子,甘愿做个出身寒微的人,为要向你和我显明救赎的慈爱。
祈祷 求主教我学习谦卑和顺服的功课。
马太福音 第三章
先锋约翰(三1~10)
·宣扬悔改(1~6)
施洗约翰还未出来传道之前,犹太人已有四百年的时间,听不见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话。因此,当约翰以先知的姿态站起来时,在犹太百姓的心中,产生了深切的回响。约翰的衣着很像古时先知的服饰,尤其是与以利亚先知的相似;他吃的是旷野游牧民族的食物,他讲道时带着说服的能力,他直接指斥人的罪恶。福音书的作者指出,约翰的出现正应验了以赛亚先知的预言。古代帝王出巡时,百姓要预先为他修直铺平道路;以赛亚以此比喻神彰显荣耀之前、人应有的准备工夫。施洗约翰呼召百姓离开罪恶,回头归向神,就是为弥赛亚的工作铺路,应验了先知的话。约翰的信息是要人立刻悔改,而愿意回转的人,都要以具体的行动(接受洗礼)来表明内心的悔意,预备自己迎接神国的到来。
·指摘罪恶(7~10)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是犹太人的两大宗教党派。前者严守宗教规条,但往往沽名钓誉、言行不一;后者乃崇尚机会主义者,常为求自保而不惜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约翰把他们比作毒蛇的子孙,同时向他们郑重指出:口头上的悔改、神选民的身分和祖宗的遗荫,都不能救人脱离神的审判;惟有从悔改的心引发出来的表现,才可以蒙神悦纳。
原来神要求我们的“悔改”,是包括“后悔”和“改过”两个步骤的,缺一不可。有时我们虽然会为自己的罪过后悔,也向神祈求赦免,却没有彻底离开那些过犯的决心和行动,这并不是真正的悔改。
祈祷 求主赐我力量离开缠累着我的罪,叫我完全归向祢。
耶稣受洗(三11~17)
·圣灵与火的洗礼(11~12)
作为弥赛亚的先锋,约翰向犹太百姓介绍弥赛亚的身分和工作。“提鞋”原是奴仆的本分,约翰借用此俗语来表示自己不配做弥赛亚的仆人。约翰用水给百姓施洗,表明悔改与罪得赦免;祂却用圣灵与火施洗──前者是一个应许,指圣灵的浇灌,带给人新生与能力,后者乃一项警告,象征审判或圣灵炼净的功能,把邪恶的渣滓除掉。“簸箕”是木制的扬榖去糠的工具,当打榖工人把簸箕里的谷子往空中一扬,重的麦子会落下,轻的糠会被风吹去。麦子会被收进仓库,而糠却被留下当作烧火的燃料。弥赛亚的审判工作,主要亲是把不同的人分别出来。
·尽诸般的义(13~17)
约翰拒绝给耶稣施洗的行动是很自然的,因为他觉得耶稣并没有甚么罪恶需要忏悔;然而,耶稣却坚持要接受他的洗礼,因为祂要时刻全心遵行父神的心意。耶稣的受洗,一方面表示祂承认约翰的工作和信息是从神来的;另一方面表明祂愿意屈尊与罪人认同,承担世人所犯的罪过。
耶稣受洗后,圣灵降临在祂身上,天上也传来父神的声音。圣灵的降临与天父的见证,都表明耶稣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神的灵要住在祂身上:祂要以仆人的身分,藉着受苦和牺牲,完成拯救世人的伟大使命。
人的生命能否发挥最大的效能,全视乎他是否愿意将自己交在神的手中,时刻委身遵行神的旨意。一个只顾保留自己、不肯学习付代价、不愿走谦卑顺服道路的信徒,他的生命力必然是暗淡和薄弱的,也难以成为影响他人的美好见证。
祈祷 求主助我学习祢的样式,一生遵行父神的旨意。
马太福音 第四章
耶稣受试探(四1~11)
·圣灵的工作(1)
圣灵在耶稣受洗时降临在祂身上,引领祂往旷野去接受魔鬼的试探,作为祂在传道实习期的部分工作。
·石头变食物(2~4)
这试探的目的,是要引诱耶稣不理父神的旨意,单运用自己作为神儿子的无限力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耶稣引用申命记八3作答,表明自己只会遵照天父的意旨行事,而绝不会凭私意作决定。
·从殿顶跳下(5~7)
这试探目的在引诱耶稣,要用行动来迫使父神为他行使神迹,以满足一己的超越感。这次魔鬼还引用了诗篇九十一11~12的话,但只是断章取义地加以引用,因为经文的原意,是指神会在祂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眷顾和保守,而非谈及故意置身于危险中以试探神是否看顾。耶稣引用申命记六16来作答,表示祂决不犯上昔日以色列人在旷野屡次试探神的罪。
·伏拜魔鬼(8~11)
这试探是要耶稣依循魔鬼所定的条件和方法,去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耶稣再次引用申命记的话(参申六13),表明自己敬拜和事奉的唯一对象是父神,这项声明清楚显示耶稣是甘愿顺服父神的旨意,奔走十字架的道路。
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可以得着以下的提醒和安慰:
1. 时刻警醒:魔鬼会时常伺机乘虚而入,引诱人犯罪离开神,所以我们必须靠着主的能力,时刻警醒生活。
2. 勤读圣经:熟读、正确理解和遵行神的话,是胜过试探的秘诀。
3. 安心靠主:主既曾亲受试探,所以必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既已胜过试探,所以也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我们得胜。
祈祷 得胜的主,求祢时刻保守我,帮助我胜过魔鬼的试探。
加利利工作(四12~25)
·开始传道(12~17)
当耶稣听见施洗约翰因责备希律安提帕迎娶同父异母兄弟腓力的妻子而被囚禁的消息后,他便走到靠近加利利海西北岸的迦百农去,在那一带地方开始传道。福音书的作者认为这里是合适的传福音基地,因为先知以赛亚早已预言,那些在约旦河以外地方的外邦人,也得以承受弥赛亚的祝福。
·呼召门徒(18~22)
耶稣呼召的首批门徒,他们大都在以前已经认识耶稣,而这次主耶稣要呼召他们作出更彻底的奉献,他们要作得人的渔夫,就是将人带进神的国度里。这项使命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当神的呼召临到时,任何人或事物都不应成为我们回应这呼召的拦阻。昔日那位呼召门徒献身于传道工作的主,今日仍在寻找愿意撇下一切来跟随祂、服事祂的人。
·周游加利利(23~25)
这阶段是耶稣公开传道和医病的时期。“会堂”是各地的犹太人在安息日用作崇拜,平常用作教育和处理公众事务的地方。耶稣以此为根据地,宣扬天国的好消息,就是神要按照祂的应许来到人间。同时,祂深切体恤人肉身的软弱,医好了所有到祂面前求助的人。耶稣治病和赶鬼,标志着弥赛亚时代已经开始,也使天国的能力得以大大彰显。
耶稣的内心所惦念的,往往是别人的需要;他的眼目所关注的,常常是别人的处境。我们却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对周围的人身心灵的需要视若无睹,对他们的呼救声置若罔闻。你愿意求主帮助,以冲破自我的障碍吗?
祈祷 求主让我看见失丧人的可怜光景,教我向他们宣扬祢的爱。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