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 第四十五章
圣化生活以主道为基(四十五1~25)
本章的主旨十分明显,就是提醒以色列整个民族以神立国,上至君王,下至庶民,都要时刻以神之事为念。“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申六4~8)在新约时代,主耶稣也藉着对父母约瑟和马利亚所说的话提醒我们:“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路二49)
·划出圣地归给神(1~6)──这几节经文启示我们要世界和生活中有分别为圣的警觉和责任。多少时候,信徒都会因为世务繁忙而忘了崇拜和事奉,甚至微小的金钱奉献(不用说十分献一)也有所忽略。读到这段经文,我们能不羞愧么?
·君王的责任(7~25)──执政掌权的君王有两方面的责任,一为事务,二为宗教,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得到神的喜悦。神昔日对以色列王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祂今天所拣选在教会和各行业中见证祂的人。因此,在教会学校、社会服务组织或其他基督教机构担任决策的弟兄姊妹,必须认识自己在行政事务的责任外,还有宗教上的托付,因此应有时刻为主作见证、传福音的热诚。把宗教责任完全交给宗教主任是不健康的态度。然而,神的国度必须有公平和公义(9~10)。因此要获得神的喜悦就要坚持这些原则,以公平正义待人处事。让圣灵圣化生活。否则,神必不会悦纳我们的祭品。“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摩五14)“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摩五21~22)
思想 弥赛亚的国度是以公平公义坚定稳固的,我有否尽一分力呢?
以西结书 第四十六章
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四十六1~24)
·君王的献祭(1~8)──在四十五17神已提过王献祭的本分是“在节期、月朔(新月)、安息日,就是以色列家一切的节期,奉上燔祭、素祭、奠祭”,“预备赎罪祭、素祭、燔祭,和平安祭,为以色列家赎罪。”现在又再说明王献祭时的规例。在这里我们看到崇拜、奉献和事奉不可流于空泛,要有实践的计划和具体行动的重要性。信心和爱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平民的献祭(9~15)──君王代表人民献祭赎罪的观念,在9~10节那生动的描写中表明。实际情况可能是:在特别的节期,圣殿必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惟有秩序整然的安排才能避免混乱。因此王就带领人群自北门入而由南门出,或朝相反方向进出圣殿献祭。这里我们看到的亮光是,不论是献祭、崇拜、事奉,都不能派代表。基督徒不可以说:“已经有牧师和教友代祷,我就不用代祷;有其他教友担任圣工,我就不用有事奉的生活。”
另一方面,信仰生活是活泼、息息常新的。基督徒不能说:“我从前很熟圣经和热心事奉,今天生活很忙,不用灵修、崇拜和事奉了。”“每早晨”(14~15);且崇拜时所献上的应该是没有瑕疵的祭品。因此基督徒的崇拜和奉献也不能够是次于完美的。
·土地政策(16~18)──神所颁布的土地分配精神是各得其分,以免君、臣与平民间因地和产业引起纠纷,而致影响国家的太平,因小失大。在信徒生活中,我们必须警惕从产业物质而来的诱惑。
思想 每一刻都是祷告,每一处都是祭坛。神啊,叫我知道:祢在山中,祢在云中,祢在风中,祢在水中。祢在街道中,祢在办公室,祢在家庭中。
以西结书 第四十七章
恩及万邦(四十七1~23)
本章所描写的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一个最为人向往的境界。圣经文学中有多处相似的描写,如赛十一1~10,六十五17~25;启二十一1~二十二5都是明显的例子。世界各国的文学也不少这类的作品,较多人认识的有托玛斯摩尔的《乌托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陶潜的《桃花源记》(或许也算是中国的代表)。在以西结的异象中,我们看到神子民的“理想国”──天国的一些特征。
·没有穷尽(1~5)──神国是无疆界的,先知的经验是出了圣殿之门后,再出外走四千肘(约二千公尺),水就深得不能走过,必须游泳。
·神为生命的根源(6~12)──在河的两岸长有很多树,而河水在流过约旦河谷进入死海后,那里的水就由咸变淡,更能使死海的水变为新鲜,滋养动物、鱼类和植物。河两岸的树木都生长结实,并可作食物;树叶且永不枯干,树也不断结果。基督徒的生命彷佛这里所描写的死海一样,当灌满罪恶的时候就不能结出好的果子;相反地,当我们挖空自己,让圣灵流入的时候,就会结满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果子。
·恩及万邦(13~23)──圣经再一次提到以色列各支派要“拈阄”分享土地,拈阄这方式表明神一视同仁,毫不偏袒的精神,基督徒也应该在每一件事上表现这公正无私的精神,才配进入神的国度作天国子民。更重要的是,神大公无私的精神并不限于选民当中,更延伸到每一个祂所创造的儿女当中:“在你们中间生养儿女的外人,你们要看他们如同以色列人所生的一样;他们在以色列支派中要与你们同得地业。”(22~23)
思想 神的国度没有穷尽,祂的爱和恩典无远弗届。我有没有因为自私和偏见而限制了祂广施慈爱和恩典?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