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第一百四十七篇
全能的真神(一四七1~20)
本篇诗与前篇相呼应,前篇以个人的立场赞美主,而本篇则呼吁同胞起来赞美主。全诗可分为三段,每段中诗人用极感性的对比来描绘神的性情,以激发人对神的赞美。
在第一段中(1~6)诗人讲出这位伟大无比的主,既能数点天空的星宿,一个不漏,但同时亦能裹好那被赶散的以色列人的伤处。在浩瀚的宇宙间,神彰显著无限的智慧,同样神在弱小的锡安身上(即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中之以色列民),显出无限量的柔情。祂既伟大但又慈悲,伤心人尽可前来求告祂、赞美祂。
在第二段中(7~11)这位有能力的神,一方面能呼风唤雨,滋润土地,带来丰盛的土产,无视人类或走兽的力量;而另一方面,祂却喜悦那些软弱但用崇敬把生命锚抛进祂慈爱里的人。
人的思想和主的心意是大不相同的。人喜欢的是关乎外在的权力,然而主所喜爱的,乃是内心的美善。
在第三段中(12~20)诗人带出一些令人费解,却又令人产生无限感触的事实。这位高高在上的主宰,竟然甘心选择锡安作其居所。祂大能的话语一出,能使整个大自然立即变为冰寒一片;但当祂转令一发,大地立时又回复生机和温暖。奇怪的是,祂掌管宇宙的道、话语、命令,藉立约而送予以色列人,作成他们的律例、典章。而今天,我们因信主的缘故,得以承受主的一切恩惠,我们岂非更要大声呼叫“哈利路亚赞美主”吗!
祈祷 神阿,感谢祢!因为祢是一位看内心的主,求祢悦纳我的赞美。
诗篇 第一百四十八篇
整体的赞美(一四八1~14)
本诗继续前篇,但扩大了赞美的范围,由个人至整体,再由整体伸延至万有都当赞美耶和华。
诗人首先召集众天庭(2)、众天体(3)和天上的大汪洋(4),组成阵容庞大的诗歌班称颂赞美神,以感谢父神用话语去建立它们,并且赐给它们某种程度的活动与能力(6)。
诚然,来自天上自然界和天使界的赞美是美妙的,但是诗人进一步呼吁一切在地上的创造物,亦要一同响应天上的交响乐而发出赞美之歌(7~12)。这是合宜和应当的,因诗人认为“独有祂的名被尊崇”(13),除主以外,并无可赞美的了。
最后在第14节中,诗人特别提醒神的选民以色列,要好好地去赞美神,因为神不但亲近他们,并且与他们立约,又把他们高举,使他们得着力量(“角”的意思)。
天使界、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连的,是同一体系的。人犯罪堕落,当然影响着整个体系。但主耶稣在十字架所流的宝血成就了和平,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能与神和好。我们今日成了何等样的人呢?我岂不是要在赞美的生活上,勤奋用功,直至主要来之日么?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在天庭上的大诗歌班中,向神献上最大的歌颂。
思想 你可否列举些例子,印证宇宙事物对神的赞美?
诗篇 第一百四十九篇
得胜的诗歌(一四九1~9)
本诗篇又是继续前一篇的。前篇末节提及圣民以色列人要赞美主。而本篇接续以圣民的立场赞美神。
这篇诗是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所编写成的,也是他们必须唱的新歌。诗人更要求他们击鼓、弹琴、又跳又唱的赞美神,理由有四个:①神是他们的创造主,②也是他们的王,③祂是施恩的主,④同时祂也是荣耀之君(1~4)。
然而,这首诗歌存浓厚的预言性说话。它指向弥赛亚要掌权的时刻,那时候所唱的“新歌”,就是用来歌颂主救赎的恩典。基督耶稣乃是当来的弥赛亚,藉祂救赎的工作,开展了一个新时代,很快就要在神得胜国度的建立上,达到最高胜利(参启五9)。
这个“弥赛亚”的观念对解释本诗下半部分(5~9)是很有帮助的!“两刃的刀”(6)固然有其字面的意思,表示在军事上得胜利,击败他们的仇敌。然而宗教历史忠告我们,有君王及在位的人被魔鬼利用,竟然把此段圣经曲解,断章取义地去支持他们的说法:只要目的和动机好,为神的缘故是可以不择手段,动用“两刃的刀”去引发所谓神圣的宗教战争,涂炭生灵。其实这些人利用圣经,达成他们的野心,我们要引为鉴戒。
由琴和鼓(3)换作“两刃的刀”,带出一个圣经重要概念,神的国是以权力和荣耀为特征(9),因此,本诗下半部分,可作为先知指向弥赛亚的审判,或作为象征真理的胜利。无论如何,关乎赞美的事情,圣民不仅要在集体崇拜中赞美主,其实也要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由“床上”二字带出其意)不断地赞美我主我神。
祈祷 主啊,求祢叫赞美的声音,不离我口,好使我一生荣耀祢。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