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第八十六篇
祷告的要诀(八十六1~17)
有五篇诗篇被称为“祈祷篇”,本篇则注明是大卫的祈祷,让我们重温向神祷告时最重要的事。
第一,对神的认识。本诗显出祷告者对所求告的神有非常深入的认识,他了解神好像至爱亲朋,请看他所述说神的美德: 1. 良善; 2. 乐于宽恕; 3. 有丰富的慈爱; 4. 愿意垂听祷告; 5. 别的神无可比拟; 6. 作为亦无可比拟; 7. 万国万民都要敬拜; 8. 伟大而能成就奇妙的事; 9 独一无二的真神; 10 .具有浩瀚无边的慈爱; 11. 不轻易发怒; 12. 信实可靠。
第二,与神的关系。本诗表明诗人与神有最亲密的关系,好像家人和知己,可以互吐心曲,因此多次使用“”、“我”的称呼。全诗用了差不多三十次“我”字,并十多次用“求”的句子向神祈求: 1. 回答他的祷告; 2. 救他脱离死亡; 3. 怜悯; 4. 使他欢喜; 5. 垂听他的呼声; 6. 指示他应走的道路; 7. 教导他专心事奉神; 8. 赐给他力量; 9. 向他显示神良善的凭据。
第三,对神的信靠。本诗的作者不但认识神,与祂的关系亲如家人和知己,他有信靠和服从的忠心。“救我脱离死亡,因为我对忠心;拯救我,因为我是的仆人,我信靠。”(2,现代中文译本)“我整天向哀求”(3,现代中文译本),“我一心求告”(4,现代中文译本),“我要顺服的真理;求教导我怎样敬畏。”(11,现代中文译本)
今天很多人都埋怨祷告不蒙垂听,盼望他们都能参考这篇诗篇,反省一下自己对神的认识是否深切,与祂的关系是否亲密,对祂的信靠是否忠诚。
祈祷 圣善的基督,求祢教我知祢日深,爱祢日亲,随祢日近。
诗篇 第八十七篇
天城喜乐.万民向往(八十七1~7)
从国族、血统的角度看,本诗实在是不值一顾,因为它所宣扬的是狭隘的国族主义。英国神学家腓力斯(J..B. Phillips)曾经写过一本很有意义的书,指出伟大的神很多时都被狭隘的思想和胸襟所限制,以致人不能认识到祂真正的伟大,其书名《你的神太渺小了》(Your God is Too Smal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楚的警号?
本诗虽是一阕圣城耶路撒冷的颂歌,诗人虽然以万国都是锡安地的公民(5),上主要把万国的人都当作耶路撒冷的公民(6),但我们不应把这些话看作帝国和殖民主义的宣言。基督升天,正象征祂已经打破地域的界限,正如祂曾经教导门徒称神为父(太五45~48,六8~15),实行祂旨意的人就是祂的兄弟姊妹和母亲一样。使徒保罗也提醒加拉太书的读者:“大家都藉‘信’,跟基督耶稣合而为一,成为神的儿女……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三26、28,现代中文译本)
我们今天已活在新约的恩典时代,旧约时代已被超越。锡安地的耶路撒冷亦应升华至天上的新圣城耶路撒冷:“接,我看见一个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见了……我又看见圣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上降下来。”(启二十一1~2,现代中文译本)新耶路撒冷现今已经不再是以色列人的禁苑,而是普天之下神儿女的乐园,让我们都怀喜乐的心过活。
祈祷 求主赐我饿渴慕义的心,天天寻找永恒的真理与平安。
诗篇 第八十八篇
不灭的信心(八十八1~18)
人生际遇往往未尽如人意,为人带来愁苦,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不论是否相信神也没有什么分别,实不应成为人不信神或抛弃基督教信仰的原因。约伯记就是因为没有回避这个生命中最现实而又令人困扰的苦难问题,获得无数明辨好思者的激赏与共鸣。面对生命的实况,神的智慧、大能和圣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能不承认自己无知、软弱和充满罪污,我们只能好像约伯一样,由衷的说:“我空手出世,也要空手回去;上主赏赐的,上主又收回。”(伯一21,现代中文译本)惟有当我们体会到生命中的一切都并非真正是自己所拥有,而是神的恩赐,我们才能够处理生命中痛苦之谜。惟有这样,约伯才能在各种苦难临到时,仍然可以说:“上主的名应当受称颂!”(伯一21,现代中文译本)
十六世纪一位英国主教胡尔克非常喜欢这首诗篇,当他在监里服刑,快要为主殉难的时候,他想到这诗篇,获得从主而来的平安与勇气,于是将这诗送给他的夫人。历史中的属灵伟人一再见证了信仰的力量,我们深信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他们并非没有挣扎的,分别是在他们能坚持信心而我们往往不能。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属灵的诗人,面对生命的危机和患难时内心的挣扎和困扰:精力耗尽、众叛亲离、自小常经忧患……(3~8、15~18),于是他埋怨上主(10~12、14):“谁能在绝望之地看到的良善?”(12,现代中文译本)“上主啊,为什么丢弃我?为什么躲开不理我?”(14,现代中文译本)
然而,在绝望之中,诗人仍能够保持信心,继续不断与主亲近,向祂祷告(1~2、9、13)。正是因为这种信心和交托,使诗人和胡尔克主教获得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并心里的喜乐与平安。
祈祷 求主赐我坚毅的心,学好人生中信心的功课。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