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第八十三篇
以神为中心的祷告(八十三1~18)
祈祷是信徒生活中最难学的功课,原因有很多。祷告生活不能持久的实在不少,能持久祷告的内容往往又很物质化和功利化,临急抱佛脚是很常见的态度。祈祷很容易流于表面化,只求圣洁的文字、美丽的辞藻,诵读完了,祷告者的生活行为却没有丝毫改变。
祈祷的目的是什么?求神祝福?不错,寻求神的祝福可以说是祈祷的目的。然而,什么是神的祝福?财富?智慧?健康?成就?权势?地位?快乐的家庭?出色的儿孙?不错,这些都是。万事万物都是由主而来,我们当然要为这些祝福而感谢祂;但感谢的还包括了贫穷、愚拙、疾病、挫败等等令人不快的事物。使徒保罗说得好:“世上所发生的事,对那些爱神的人……都有益处。”(参罗八28)“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腓四11~12)最大的祝福是与神同在,与主心意合一。
主耶稣以身作则,祷告时不求达成己意,但求父旨得成。在客西马尼园中祂让我们看见祷告的最高境界:“阿爸!父啊!在凡事都能;求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的意思。”(见可十四36)
本篇是一篇祷文诗,诗人呼吁神不要对发生在祂子民身上的事缄默无声,请求祂介入历史,表面的原因是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敌人之手,以免他们遭受亡国的命运(1~12)。假如这是唯一的原因,本诗就不是一篇好的祷文。然而,本篇最重要的一节是第18节,让我们看到诗人祷告神的真正原因是让神获得荣耀。正因为这一节,我们便知道祷告必须以神为中心,让祂的名得荣耀。
祈祷 主啊,惟有祢在我们心中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祈祷;求居我心中,主耶稣,我心中有地方可容。
诗篇 第八十四篇
渴慕上主的人有福了(八十四1~12)
这是一首令人读了爱不释手,想一读再读的诗。它不但告诉我们创造和主宰生命的是一位怎样的神,更能提升我们的灵性去亲近祂。
世上充满罪恶纷争,不容易找善意与平安,人实在需要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正如暴风雨中的小鸟寻求栖身之所。诗人知道永恒的神就是生命最好的伴侣和归宿,所以他一开始就说:“我多么爱慕的居所!我多么渴慕上主的殿宇。”(1~2,现代中文译本)“住在的殿宇中的人多么有福啊!”(4,现代中文译本)“在的殿宇住一天胜过在别处住千日;我宁愿在我神的居所看门,不愿住在邪恶人的家里。”(10,现代中文译本)
有学者猜测本诗是大卫所作(参9),假如属实,相信是在他因为躲避儿子押沙龙而离开耶路撒冷时写的。当他远离圣殿,颠沛流离,不能在殿中献祭和颂赞上主的恩典时,自然满怀感慨,加倍爱慕神和祂的圣所,好像游子思乡一样,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触景伤情,难怪他说在神的祭坛边,“连麻雀也为自己筑巢,燕子找到了安置雏儿的窝。”(3,现代中文译本)
如果人生是客旅,终站是神永恒的居所、天上的家庭,我们的一生就好比一条朝圣的道路。诗人怎样描述这道路呢?他说:“倚靠获得力量的人多么有福啊……他们经过干旱谷,它就变成泉源地;秋雨沛降,谷中处处池塘。”(5~6,现代中文译本)“主神是太阳,是保护者;祂给我们恩惠、光荣。祂从不留下一样美好的事物,不赐给行为正直的人。”(11,现代中文译本)
信靠上主的人实在是有福的(12)。你相信吗?
祈祷 主,我愿意信靠,求祢加添我的信德,让我能在祢居所中朝见祢。
诗篇 第八十五篇
信仰的要求(八十五1~13)
对神的信仰好像银行保险箱,必须两条钥匙才能开启。第一条钥匙是神的恩典和慈爱,第二条钥匙是人的信心和表达信心的行为。本诗的作者对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
本诗提及以色列复国重整家园(1),又祈求神复兴他们(参现代中文译本第4节),因此有学者相信本诗是在以色列人从巴比伦获释返国重整国家时(主前六世纪)所写,所以诗人首先感谢神赦罪的大恩(1~3)。他相信如果不是神的恩典和赦免,他们就不能复兴。在个人的经历中,我们是否也有相同的体会呢?
诗人恳求神赐下救恩给他们,让他们领受神的慈爱。但他明白要得神怒气止息,必须有具体悔改的行动。“我倾听主神所说的话;如果我们不再走愚昧的道路,祂将赐平安给祂自己的子民。”(8,现代中文译本)惟有言行相顾,心口合一的人才能进入神的殿。主耶稣教我们祈祷说“愿父国降临”,父国降临其实是一首天人共奏的协奏曲:“慈爱和忠信彼此相迎;正义跟和平互相拥抱。人的忠信从地上发出;神的公义从天上显现。”(10~11,现代中文译本)
最后两节对于面临社会改变的信徒特别有意义和启发性。今天,在思想人类前途问题时,太多人只重安定繁荣,经济效益,而妄顾正义与人权。基督徒的目标是“公义要走在上主前面,为祂预备道路。”(13,现代中文译本)
祈祷 喜爱正义的主,求祢赐给我们勇气,用具体的行动把正义放在繁荣之上,为祢的国降临预备道路。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