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第七十七篇
灵性的挣扎(七十七1~20)
诗人继续与我们分享他灵性挣扎的经验。他是那么坦率真挚,很容易就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带来共鸣。
天路历程是漫长的,灵性的景况好像潮汐,有时高涨,有时低落。人生得意时我们不容易记起神,为所受的恩典;当时运逆转,事事碰壁,挫败痛苦接踵而来,我们便容易向神呼求,所谓“穷则呼天,痛则呼父母”。写诗的时候,诗人正面临极大的痛苦。痛苦可能来自个人的际遇,也可能是因为国破家亡引致的忧国之情(本诗相信是写于犹大国被巴比伦攻占之前后,约为主前七世纪至六世纪之间)。
诗人在苦难中向神祈祷,最初却得不到安慰,感到沮丧万分(1~4),信心渐渐动摇(5~9),甚至说:“难道神已经忘记了开恩?难道忿怒已取代了祂的怜悯?”(9,现代中文译本)然而,第10节清楚地表明,诗人虽然身陷忧患,却并没有指控神是苦难之根源。他说:“这是我的懦弱”,因此立刻提醒自己要记住神伟大的作为,回忆祂往日所成就的奇事。于是他高唱赞美的颂歌:“神啊,所做的都是圣洁;没有其他的神可以跟相比……跋涉海洋,跨越深渊……像牧者一样带领的子民。”(13~20,现代中文译本)
思想 我有没有诗人的经验,就是当苦难临到时,在祷告中也得不到安慰?原因是什么?从抱怨到歌颂,其中经历的是何等大的挣扎!
诗篇 第七十八篇
善变的人(七十八1~22)
本篇的篇幅很长,作者可能是大卫时代的亚萨。这是“亚萨篇”中的第七篇,也是“历史篇”的第一篇。本诗紧接上篇末节,藉历史事实带出几个重要的信息,去提醒以色列的同胞紧记历史的教训,迁善避恶。
1. 向子孙述说民族的历史、神的权能和奇妙的作为,教导他们遵守神的法律,是每一个以色列人不能忽略的本分(1~8)。
2. 虽然神是慈爱和信实可靠的真神,在历史中多次向以色列人广施恩惠,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帮助他们免除法老的劳役,带领他们脱离埃及之压逼(9~16);但他们还背弃祂,拒绝相信这一位创造和拯救的真神(17~22)。
3. 神的可靠和人的善变恰好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4. 神弃绝重复地对祂叛逆不忠的人,但拣选和喜悦遵守祂的诫命、实行祂旨意的人。
今天教会的信徒(神的新选民)也应该重视自己在家庭中教导的本分。我们可以多与家人分享神在我们生命中所施行的奇妙作为,教导他们有关神的慈爱、公义、伦理标准和诫律守则,好叫他们也认识和接纳祂为生命之主。
在变幻无定的世代,对于善变的人来说,一位充满慈爱而永不改变的永活真神,实在是至高无上的选择和归宿。
祈祷 神啊,祢照自己的形像创造我们,愿祢在我们之中保守这形像。
可靠的神(七十八23~41)
“耶和华有恩惠,有怜悯,不轻易发怒,大有慈爱。”(诗一四五8)
“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存到永远,祂的信实直到万代。”(诗一○○5)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祂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诗一○三8~9)
从古到今,旧约到新约,神都没有改变。海可枯,石可烂,但神的慈爱却永远长存。这是旧约中神子民的经历,因此诗人异口同声的歌颂祂的慈爱。诗篇第五卷就是以这样的颂词开始的:“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一○七1)同样的颂歌在这诗卷重复了多次(诗一一八1,一三六1)。
神的爱先于我们的爱。“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四10)这篇诗的作者又怎样看呢?他相信神有无限的宽恕,正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表现的爱和赦免一样,虽然我们冥顽不灵,祂还是藉十字架的爱,让基督在十架上张开手臂,表明祂对我们的忍耐。虽然以色列人冒犯神(19~22),但“祂还是向天空发令,命令天门开启;祂从天上赐他们粮食……使他们饱足……”(23~37,现代中文译本),因为“神怜悯祂的子民”(38)。
“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四11)我们办得到吗?
思想 神是在历史中作工的神。在你的个人历史中,祂曾为你作过什么?
善变的人(七十八42~72)
诗人继续用事实去说明他在前一段的结论(40~43),他不厌其详地数说神曾经给予以色列人的帮助。首先是在埃及的奇事神迹:河水变血、苍蝇、青蛙、蝗虫、冰雹、霜雪、瘟疫、杀埃及人长子(44~51);然后是旷野中的带领:饮食的供应、应许地的赐予、对各支派土地的分配。这一切历史都说明了神的恩典是超过我们所应有、甚至我们所期望的。
然而,虽然神的恩典慈爱千秋不变,但人感恩的心却像寒暑表的水银一般,时刻不定。“他们跟袓宗一样叛逆不忠;他们跟松弛的弓一样不可靠。”(57,现代中文译本)以致神发怒,加以完全弃绝(59)。
神固然充满仁爱,但祂也是公正无私的,赏善罚恶是祂永远不变的原则。当以法运支派悖逆,不配作圣洁的子民,祂就抛弃了在示罗的帐棚(60),遗弃了这约瑟的后裔,把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迁移到“所喜爱的锡安山。在那里,祂建造圣殿,高与天齐,像大地竖立,永远稳固。”(68~69,现代中文译本)
凡对祂忠贞的,神就会拣选他,成为自己忠诚的仆人,承担拓展天国的使命。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从前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
不变的神,善变的人,何等强烈的对比!
思想 在你的个人历史中,你曾为神作过什么?
诗篇 第七十九篇
忧国伤时乃信徒本分(七十九1~13)
本诗与七十四篇相似,都是为国遭难的祷告。祷告中诗人向神倾诉仇敌攻占圣城耶路撒冷,玷污圣殿的情景。犹太人为了纪念耶路撒冷两次被毁,常诵念这两篇诗。本诗再一次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忧国之情,和爱神之心。
儒家渴求忠恕仁义的至善境界,必须出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神的基督徒也应本乎耶稣的精神,投入历史,对生命有所承担,而不应只尚空谈,听道而不行道,研道而不以身证道。诗人感到神爱整个以色列民族,因此祂自己生命虽然未受威胁,但对同胞的苦难却有切肤之痛,禁不住为他们代求:“他们拿子民的尸首喂秃鹰”(2,现代中文译本),“他们使的子民血流成河”(3,现代中文译本),“求快快怜悯我们,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一切希望。神啊,求帮助我们,拯救我们。”(8~9,现代中文译本)
这分有如骨肉之亲的民族情感对诗人来说是千真万确的。因此,他向神祈求的时候是用“我们”而不用“他们”,这表示他虽然认识到自己的国族和同胞罪孽深重,然而,他也不愿意离弃他们。另一方面,他也深深认识到罪必须获得赦免,才有生机:“神啊,求……搭救我们,赦免我们的罪。”(9)
诗人向神寻求拯救和援助,固然是为了要让同胞脱离困境。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不愿意神受到嘲弄:“为什么列国发问:‘你们的神在哪里呢?’”(10,现代中文译本)他盼求神施展大能,警恶惩奸,这样,作为祂子民的人,将会向祂献上赞美和感谢。“这样,作为子民和羊群的我们,要永远感谢;要颂赞,直到万代!”(13,现代中文译本)
思想 不爱所看见的邻舍同胞,就不能爱看不见的神。没有爱国的情,就不能显出对神的爱。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