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第二十篇
必然得胜(二十1~9)
这是一首大卫王与众军民向神献祭后(3),出兵迎敌前的诗篇。全诗可分三个段落,最后是以全民向神的呼求为结束。
.愿神胜利的祝福临到(1~5)
在危难中,神子民唯一的依靠就是他们所信的神,祂非别人,乃是那位称为耶和华,在人类历史中启示自己、屡行大事、并为他们祖先雅各所认识的大能者。对虔诚的祷告祂会应允,祂会帮助、支持(坚固之意),使民安然脱险(高举之意)。因为是祂(“祂”是所有动词的主词),所以败敌的策略得以成全(4)。这是一场以信为力量、以神为将帅迎敌的战争,胜利必然在望(5)。
.胜利的肯定(6~8)
大卫王有必胜的信心,因他是神的受膏者。他所倚靠的是大能的耶和华,因而可预测到结果肯定是“依靠神的必然得胜(此乃“立得正直”之意),依靠人的武力者必然灭亡。”
.恳切的呼求(9)
原文为“耶和华啊,求拯救王!当我们呼求的那日,求应允我们。”同样,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亦屡遇或大或小的战争,我们得胜的秘诀是:
① 先将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神(“燔祭”之意,参3),让神作生命的王;
② 认清自己那已从罪恶中分别出来的身分;
③ 以信心支取神的能力去争战。
祈祷 大能的神啊,除去我生命及生活中的失败,带领我进入胜利中,阿们。
诗篇 第二十一篇
当称颂神的作为(二十一1~13)
众军民因王向神具有那样肯定的信心(二十6~8),因而激发起共鸣,以诗篇二十一篇歌颂神将要成就的作为。王是一国之君,诚然代表全国之民,因而在诗中神向王所施行的救恩及祝福,实在是临到众民的。
.神以厚恩待民(1~6)
祂应允祷告,施行救恩,赐予丰盛美好的福气,使国度安稳长久。神的同在(6,“在面前”的原意)带来了喜乐给百姓,神的作为带给众民荣耀,一切恩典都出于神,众民一切的好处都在乎祂,亦离开不了祂。
.蒙恩的原因(7)
从古到今一个不灭的真理呈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就是“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来十一6)信心沟通了神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神有信心,才能得神信实的回应。信心是叫人倚靠神,不倚靠自己,因而换来了神信实恩慈的对待。
.神完全的得胜(8~12)
祂要灭绝一切敌挡公义真理的人,甚至是他们的子孙后裔,这是神对罪公义审判的结果,祂对罪的惩治是绝对严厉的。“有意加害你……计谋”(11)是表示罪的显露,这里的受词是“”,因为反对义人的,就是反对神了。
所以众军民合理的回应是:因神要作的大事,愿祂被高举。他们高举神的方式是以歌唱赞美祂(13)。
思想 我屡次向神求祝福、求恩典,然而我的信心是否足够?我是否对神有适当的回应呢?
诗篇 第二十二篇
被神丢弃了?(二十二1~11)
这篇诗可以说是一首预言十字架,描绘在十字架上被悬挂的主耶稣的诗篇,因诗人的景况正像主耶稣的遭遇。内里很多的经文在耶稣的受苦上得到了具体的应验。诗人先是经历被神丢弃的痛苦(1~11),继而是被羞辱和攻击(12~18),最终神垂听其哀求(19~21)。因这个蒙拯救的体验,诗人的哀痛变为赞美(22~31),这与主耶稣十架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
.神没有垂顾(1~5)
在短短的两节里(1~2),诗人三次呼叫神,因祂“不救、不听、不应允”,这显示问题的紧急性,因为神撇弃了诗人。由于处境危急、却是无助(11),所以诗人不断的(白日……夜间之意)呼喊神。诗人远溯神对先祖们信实的拯救,但自己却被撇弃(3~5),他思想到神的圣洁高超,居于属祂的子民之赞美中,更显得自己像虫(6上,卑微、软弱、不重要的表征),不能与神相比。
.人却在攻击(6~8)
众人不断地在侮辱、藐视、嘲弄正处孤单的诗人,甚至轻看他一向所信靠的神。虽是如此,却不见神有任何行动干涉。
.但祢是我的神啊(9~11)
这是诗人所肯定的,因他的生命完全出于神,且他自幼(“在母怀里”、“出母胎”、“从我母亲生我”都是指这个意思)就已委身于神。
最后诗人既以呼求开始,亦以呼求结束此段。
祈祷 神啊,在危难中我常会怀疑的慈爱,今天求教导我认定的爱,无论在逆或顺的环境中,绝不怀疑。
祂不会弃我于绝境(二十二12~21)
这是一段充满恐惧、痛苦、死亡、凶恶、丑陋、义人受逼迫、恶势力嚣张的哀悼诗。然最终因受害者对神忠心至死的信靠而见到了曙光,因为神应允了他的呼求。
.濒临绝境(12~15)
此处出现两个强烈的对比:“许多”的敌人相对孤单的“我”;强壮、勇猛、凶残相对软弱、惊惧、无助。巴珊地出产强而有力的公牛,诗人就以这些公牛、狮子和狗(16)来形容敌人,他自己受压,生命如水般被倾倒出去,不能自立,完全无助(“骨头都脱了节”之意),恐惧绝望(“如蜡镕化”之意),疲乏干涸不堪,恍似瓦片、似干舌,又如在干土的坟墓里。
.所受的欺凌(16~18)
诗人被刺而受伤,身体消瘦至连骨头也可以准确地被数算,甚至蔽体的衣服都为敌人夺去占为己有,这是一个极尽羞耻、罪恶丑陋的描写。然而主耶稣却愿意为我们承担一切(参可十五23~29)。
.宝贵的曙光(19~21)
神的迟迟不干预,并没有叫诗人失去倚靠祂的心志,祂是离他不远的,祂必定会帮助、拯救、应允那至死忠心的呼求。“已经应允我”就是那线宝贵的曙光,“已经应允”是表达一个基于信心角度来说“拯救已经开始了”的意义。
默想 曾几何时,你正落在一个这样叫人绝望的景况中?感谢神,是祂给我们曙光,否则有谁可以在这等绝境中站起来呢?
哀求转为赞美(二十二22~31)
神听了诗人的哀求,拯救他脱离危难,因而诗人的悲痛转为喜乐,哀求转为赞美。
.全以色列当赞美神(22~26)
诗人愿意以自己的见证,激发多人向神发出赞美,所以他在众弟兄面前,在大会中赞美神。诗人愿全以色列民都参与这个赞美,神虽是大而可畏,然祂亦是仁爱的,愿意亲近卑微、软弱、受欺压的人。神聆听那些认识自己不足(肉体及灵性),知道不能单凭己力成事的人(“谦卑”或应作“贫乏”)。这样的人结果是身心灵从神那儿得满足(必吃得饱足),并归荣耀给神,且能得永生,这是诗人的见证。
.普世当赞美神(27~31)
这段经文的钥节是第28节,耶和华为万国的主,因此,所有对自己的生命不能掌管的人,包括“丰肥”的人(29)及“谦卑”(26)的人(即指到世上所有的人),不再分任何阶级种族,全当敬拜神。这样普世的敬拜才是神的旨意,因而亦是存到永远的(30~31)。神这个永远的旨意,藉主耶稣基督的救恩实验了。祂的救恩临到万民,万民理当齐来敬拜祂。
我们用三次的篇幅,分段思想这篇极具意义的诗篇,目的是希望让读者再一次透过旧约对主受苦的预言,思索神的伟大与奇妙及主耶稣对我们的大爱,从而使我们更爱祂,更愿意一生事奉祂。
默想 我的神啊,多谢祢让我知道要先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祢那里得着完全的满足。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