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第十八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十八1~18)
两军对垒,尚未交锋已看出两军的士气截然不同。押沙龙亲率士兵出战,大卫的元帅却不准他上阵,大卫有忠勇的精兵,有周详的战略;押沙龙虽然人多,却是一盘散沙。双方一经接触,押沙龙的军队随即大败,这是一场奇妙的战争,敌人死于树林的比死于刀剑的更多(8)。很明显是神协助大卫。正如保罗所说: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
押沙龙的死是活该的,他的罪恶滔天,死有余辜。从9~18节的记述可看到他生命中的矛盾:
由于人强马壮、声势浩大,满以为此次战争必胜无疑,谁知一败涂地,非他始料所及。
值得炫耀过人的地方竟成为致命的祸害──美丽的头发被树枝缠住,卒遭杀身之祸。
为要名垂千古,为后人景仰而立石柱以留名,谁知却成了他惨死葬身之地。
他本有儿有女(十四27),不知是否他们早已夭折的缘故,故此他说自己没有儿子(18),这是神对人的咒诅。
在胜利凯歌声中,加插了约押违背王命将押沙龙杀死一事,使胜利的欢乐蒙上阴影,而约押亦不得善终。
提醒 你有恃肉体的好处而骄傲吗?
慈父心肠(十八19~33)
从今天的经文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大卫矛盾的心情,他既要记挂战事的进展及结果,又恐儿子押沙龙遇害。临出兵前,他明明的吩咐三个主帅要宽待押沙龙,这是何等令人困惑的事,彼此争战,当然希望能除灭敌人,既要与押沙龙对敌,又怕伤害他,这是一场甚么战争呢?
亚希玛斯不敢将押沙龙的死直言,只婉转的报上平安。其实约押明知亚希玛斯这次报讯是不得要领的,奈何他坚持,苦苦哀求约押准许他去。他怀着兴奋的心情追过古示人,第一个将消息传给大卫。可惜大卫只关心押沙龙的安危,对胜利的消息却无动于衷。当古示人直告押沙龙已死的消息后,大卫随即离座,上城门楼去哀哭。他深爱押沙龙,听闻他惨死,爱子情切,显出慈父的心肠。虽然押沙龙忤逆,大卫还是恨不得替他死。另一方面他这样悲痛乃因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祸延子孙,何忍见子女因要承担自己的过错而受咒诅,他内心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
难得的是他一直没有发怨言,甘心顺服神的带领和管教,他的生命经此一役变得更成熟,对神更认识,他爱子女,同样知道神爱他,他所写的诗篇足以证明这一切。
思想 大卫为了忤逆的儿子离世而如此哀恸,神甘心让祂爱子为我们死的时候,可想祂的悲伤是何等的深?
撒母耳记下 第十九章
事过境迁(十九1~15)
世事难料,因着大卫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切的缘故,凯旋回来的军队亦尝不到胜利的滋味!原本他们应该兴高釆烈,高举旌旗地昂视阔步,在群众欢呼喝采声中进城的;可惜他们却是“暗暗的”,如败阵兵士般羞惭满面的回来,稍后,约押挺身而出向大卫直言相谏,他的说话合情合理,一群为他出生入死的人,大卫倒不欣赏、不看重(6),这话实在说不过去。一段义正辞严的说话,将王从迷惘、痛苦中唤醒过来。
我们有时也需要有约押的敢言态度,对朋友的一句勉励,一句提醒,往往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大卫听从约押的劝告,从哀愁中回转过来,再面对现实。
他坐在城门口回复和百姓会面(8)。
以色列众支派有意思邀请他回来作王,惟独犹大人没有反应,于是大卫没有急急地返回。他希望全国都接纳他,故此藉祭司向百姓表明他的心迹,并向他们提出挑战,他们本是王的至亲,为何反而落在其他以色列十支派的后头呢?
再得民心。最后,大卫安抚押沙龙的元帅亚玛撒,对他不但不加惩治,反而应许抬举他,如此他们便能同心合意的一同要求王回来了,这才是荣耀的回归。
祈祷 当我悲伤时,愿我可以记起祢这位挚友的说话,以致能再次振作起来。
欢迎王的行列(上)(十九16~30)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乃古今不变之理。大卫回来了,各人争相欢迎他,在欢迎的行列中可看到人生百态。
1. 示每──趋炎附势的小人:在大卫逃难时,他辱骂、欺负大卫(十六5~8);知道大卫凯旋回来,却“急忙”出来迎接(16~17),安排渡船任王使用(18),卑恭屈节的可怜相表露无遗。大卫并非昏庸的君王,他看透示每的为人,但觉得此时绝非报复的时刻(22),为要得民心,大卫防止再有动乱的事,因此便对示每显出宽宏大量来,他临终时才嘱咐所罗门不要放过示每(王上二8~9)。
2. 洗巴──狡猾欺诈的伪君子:他用计谋夺取米非波设的家产,还诬告主人,现在当然不会放过奉承大卫的机会(17)。
3. 米非波设──忠心、善良的可怜虫。他虽残废却坚持去迎接王同来,并向王表明他的心意:一直担心王的安危(24);解释未能随王离去的原因(26);个人得失荣辱在所不计,任由王安排,并且专心等候王回来,只望王能平安(30);没有忘记王以前如何恩待他,对王的错误判断也没有发怨言(28)。
祈祷 求祢使我反省自己对人的动机。
欢迎王的行列(下)(十九31~43)
八十岁的巴西莱也在欢迎行列中,他是大卫真正的朋友,能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他对大卫真心真意而无所企图。
1. 大卫有难时,他尽所能的接待他、供应他(十七27~29)。
2. 大卫回国重登王位时他从老远跑来相迎(31)。
3. 他不求名利,只求终老家乡(35~37)。
平常人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定有所求的,他却轻看一切,大卫心深了解巴西莱的心意,面对忠心良善的长者,大卫也以礼相待:照他的意愿成全他;接纳他的儿子金罕,答应如将来他有任何要求必替他成全,朋友真诚相待实在令人羡慕。另一方面,我们看出巴西莱有过人的智慧,他宁愿过平淡的乡村生活,也不愿进入宫廷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令人费解的是当众人欢喜快乐的送大卫过约旦河后,以色列家与犹大家又互起争论。以色列人怪责犹大人迎接王时不通知他们,按人数他们有十支派,与王有十分的情分(43),同时他们是首先发起接王回来的;犹大人则认为他们是王的亲属(42),接王回来亦根本没有得着任何好处。
祈祷 求祢助我,使我以诚待人。
撒母耳记下 第二十章
内忧外患(二十1~26)
犹大与以色列其余十支派的争执趋白热化,从彼此有心病、互相口角,继而有进一步行动,以致匪徒示巴乘虚而入,极尽挑拨离间的能事。当人感到不如意时,往往容易被煽动而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读这一段圣经时,我们领略到人是很容易变的,见异思迁乃常见之事,有事实为证:
1. 示巴只一呼唤,以色列人便纷纷离开大卫而跟随他,而且声势非常浩大(2)。
2. 可是当约押到以色列地游说他们时,有不少人便转而跟随他(14)。
3. 城中的人本协助示巴的,妇人竟可以说服他们杀了示巴(22)。人的心实在非常容易动摇,不过由于这样,外患才得以平定。
约押虽智勇双全,可惜他的顽固、心胸狭隘、自作主张,着实为大卫增添了不少麻烦。他与押尼珥的一句戏言曾害死了多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视大卫如无物,既杀押尼珥及押沙龙,又用诡计杀死亚玛撒,或许亚玛撒的迟误是另有内情,因他曾在押沙龙的麾下。虽然如此,约押也无权任意杀人,故此他成了大卫的心腹大患。
思想 我是否也是一个很易被人动摇的人呢?在信仰上我是否站立得稳?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