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第十一章
耶弗他(十一1~11)
祈祷 天父啊,祢是看人内心,不看人外貌的。求祢使我忘记出身背景是优越或是卑微,乃是把握现今向祢的委身,求祢用我。
耶弗他是第八位士师,为人勇敢、率直、有君子风度。
·耶弗他的出身(1~3)──基列本有妻儿,却和一名妓女生下耶弗他。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耶弗他这名私生子的身分地位就受到排斥,为了将来承继父家产业权利等问题,他被逐出家门成为孤儿,无以为生之际,只好纠集市井流氓,过些打家劫舍的事。圣经在这里虽然很简单地介绍耶弗他的背景,却是有意叫我们明白耶弗他早年的不幸遭遇,是造就了他刚强独立个性的原因,到人民需要他时,他能弃暗投明,颇有梁山好汉,或是侠盗罗宾汉的精神。
·耶弗他作领袖(4~11)──以色列人受亚扪人欺压,他们极需有战斗经验的人作统领,而耶弗他骁勇善战,为基列人所知,因此不惜向耶弗他低首请求,立他作元帅,领兵出战。起初耶弗他拒绝,但在基列长老的苦苦请求下,并且答应他不是仅仅领兵与亚扪人作战而已,平乱之后,将立他作基列地区的领袖,耶弗他才冰释前嫌,答应所请。
“耶弗他在米斯巴……”(11),这句话表明基列人立耶弗他作领袖的诚意。米斯巴,就是“守望楼”的意思,是个普通地方名词,是当地百姓聚集敬拜神的地方。在那里举行公开授职礼,耶弗他也当众宣誓就职。
我们的神并不偏待人,且拣选世上软弱的、卑微的人为祂成就大事。“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二21)
思想 你是否常因出身卑微而愤世嫉俗埋怨所有人?神是怎样帮助你的?
耶弗他与亚扪王(十一12~28)
耶弗他作了以色列的元帅后,开始对抗亚扪人的欺压。耶弗他先礼后兵,显出谦谦君子的大将风范。
·首次遣使亚扪(12~13)──耶弗他遣使亚扪,抗议亚扪人侵犯以色列。亚扪王力指以色列人占领亚扪领土,必须交还。这是边界领土之争,必须循外交途径解决!
·二次遣使亚扪(14~28)──耶弗他就着亚扪人的论点派使者去解释,并极力指出以色列并没有占领亚扪人的领土。耶弗他的使者首先追述历史,指出以色列民从埃及上来,一向都是采取和平政策。当日就曾向以东、摩押请求通过国境,前往迦南,因为两者都不允许,以色列人情愿绕道而行,可见他们并非好战的民族。后来要路经亚摩利人之地,这地的人要向以色列人宣战,结果以色列人大胜,就把亚摩利人的地夺了过来,所以这地本是属于亚摩利人的,而不是亚扪人的。亚扪人所说的乃不合乎历史事实。再者,亚扪人现在所住的地方,也是从敌人手中夺取回来的(24),正如以色列人由亚摩利人手中夺来一样,是当时政治形势所容许的。还有,倘若该地区的确是属于亚扪人的话,而以色列住在该地已有三百年历史,亚扪人却从来没有提出要收回土地,为甚么现在才提出领土主权呢?显然是借故侵犯以色列了。
耶弗他循外交谈判途径,想要把领土主权问题弄好,不愿意两国交战。但是亚扪王显然不满,谈判既破裂,大战就避免不了!
耶弗他是一位政治和军事专家,在国家有危机时保护国土、抵抗外侮是必然的。但愿我们国家有更多敬畏耶和华的政治家、领袖,为人民谋幸福,带来安定与繁荣。
思想 你有尽力与人和睦吗?
耶弗他许愿(十一29~40)
耶弗他与亚扪王谈判失败,必须用武力解决两国纠纷。但故事中心并不在耶弗他如何智取敌军,而是叙述耶弗他父女如何为人忠直。从上文已看出耶弗他的君子风度和言必有信,所以有其父亦有其女。故事可歌可泣,在士师时代的混乱时势,这种忠贞精神,尤为今人肃然起敬。
·耶弗他许愿及战胜(29~33)──耶弗他的起愿其实是不必要的,他既有理在先,耶和华的灵亦降在他身上,他大可以凭此去击杀亚扪人。我们不明白他为甚么要如此许愿,无论如何,把东西献为燔祭是至尊贵无上的。
·耶弗他献上女儿(34~40)──这段经文最自然又合理的解释,就是耶弗他的确把女儿献上,作为燔祭(参36、39)。“燔祭”唯一的解释就是把祭物宰了,放在祭坛上焚烧,有关耶弗他女儿终身为处女的句子,应看作历史补述,表示她死时仍是未出嫁,没有留下后裔的机会,对耶弗他的家族来说,是断绝了后代,这事令耶弗他十分痛苦(35),当时是士师时代,人民的宗教信仰,政治形势和道德生活都十分混乱,“各人任意而行”是当时生活的特色。耶弗他的灵性情况,我们不要太过高估,而当日迦南人用人献祭作为至高的献礼,对以色列人有一定的影响(在第十章刚看见他们事奉外邦人的七种神只呢!)。无论如何,耶弗他忠心遵守誓言是值得佩服和敬仰的;但他的鲁莽起誓和导致丧失女儿的生命是可悲的。许多基督徒对神的忠心、诚实、委身,还比不上耶弗他呢!他女儿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我们不必为她哭,反要为自己哭呢!
祈祷 神啊,赦免我,我多么爱自己。我今愿意把己献上当作活祭。
士师记 第十二章
以比赞、以伦、押顿(十二1~15)
思想 我是否一个贪慕虚荣,好大喜功的人?我能否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讨论问题?
·耶弗他与亚扪人的战事结束后,以法莲人跟耶弗他理论(1~6)──“北方”一词,近年的中英文译本均译作“撒分”,此地位于约旦河谷一小镇。以法莲人好大喜功,专找别人麻烦。在基甸战胜米甸之后,他们曾与基甸争论(八章),现在又与耶弗他争吵。我们已看见过耶弗他如何跟亚扪王的外交谈判,据理力争之情况;现在他也是跟以法莲领袖绝不退让,况且以法莲人事前并无加以援手(2),战后却想来邀功,这种心态实在很要不得!加上以法莲人向基列人言语上的挑衅(4),于是双方开战。基列人和以法莲人都是以色列人,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实在可悲!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结怨,许多时都因我们的骄傲自大,言语不检点而起。求主帮助我们做“和平之子”,谦卑、友爱、互助。
“示播列”原文的意思是“麦穗”。由于以法莲人口音不正而露出真正身分。使徒彼得也曾因口音不同而给人认出来(太二十六73)。
·以比赞(8~10)──他是第九位士师。他似乎用了“政治式婚盟”方法来维系支派或城邦之间的友谊和联系。他是伯利恒人,但并非犹大的伯利恒,乃是西布伦西境的伯利恒,在米吉多以北十英哩。
·以伦(11~12)──是第十位士师。他治理以色列十年,任内国家平安。
·押顿(13~15)──第十一位士师。从他有四十个儿子、三十个孙子显示出他是有妻妾的,并且家境富裕。“骑着七十匹驴驹”,表示各人均有自己的牲口代步,是身分地位的象征(参十4),他作以色列的士师共八年之久。
祈祷 主啊,我愿尽力与人和眭。我若有甚么恩赐、才干、值得赞许的事,一切都是祢所赐的,我要将一切荣耀归给祢。
士师记 第十三章
参孙的父母(十三1~25)
·背景(1)──以色列又再一次陷入罪中,结果换来四十年受非利士人的奴役欺压。这是否你的写照呢?
·拿细耳人(2~7)──耶和华的使者(参阅六11~24)向玛挪亚的妻子显现,预告她将会生一儿子,这显示神以神迹直接介入历史,像亚伯拉罕和撒拉的事一样(参创十八1~15)。“拿细耳人”意思是“分别出来的人”。神把参孙从世俗中分别出来,要他作神所吩咐的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欺压。作拿细耳人的规矩,详见民数记六章。在某些意义上,基督也是拿细耳人,在基督徒里被分别为圣,为主而活。
·玛挪亚祈祷(8~14)──玛挪亚夫妻二人都是敬畏耶和华的,在全国拜偶像、犯罪离弃神的环境中,他们二人的敬虔,更显得难能可贵。玛挪亚的祈祷得蒙应允,耶和华的使者再次向他们显现。我们比较旧约圣徒有更大的福气,因为圣灵已住在我们里面,我们随时都可以与神交通,得见神的面。
·祂名称为奇妙(15~23)──玛挪亚问耶和华的使者是甚么名字,使者回答说“我名是奇妙的”(18~19)。“奇妙的”可解作“不可测透的”,这是神的大能。全句的意思就是“它是超乎人所能理解的。”感谢神,祂在你和我身上的确行了奇妙的事,藉祂爱子耶稣基督把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
·参孙出生及长大(24~25)。
祈祷 主啊、感谢祢,因祢乐意向寻求祢的人显现,求祢今日也使我得睹祢丰盛的荣耀。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