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信心
但以理书3:8-25节
一、经文问题
1、是谁指控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对律法的忠心,还是别有用心?)(8-12节)
迦勒底人指控他们
动机就是要除掉他们
2、尼布甲尼撒王听到指控后的反应是什么?他给了这三个犹太人什么“机会”?(13-15节)
反应:冲冲大怒 说明十分生气
机会:就是要他们继续向偶像下拜 否则就有生命的危险
3、王的话“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15节)暴露了他内心怎样的信念?这对三个年轻人的信心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王认为他们必须向偶像敬拜,否则就无路可走
4、这三个年轻人的回答是信心的经典宣言。(16-18节)他们的信心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层面一:“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 (v.17上) —— 这表达了什么?
相信全能的神必拯救他们(信心对神大能的认知)
层面二:“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v.18)
“即或不然”这四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心?
至死不渝的信心 全然信靠 无论环境如何,信靠神不动摇 (信心对神主权的顺服)
5、 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神必定会救我”的结果上,还是建立在“神是可信的”这位格上?这对我们理解“向神求某事却未蒙应允”的情况有什么启发?
.6、 在第25节,王说他看到“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这描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对在“火窑”经历中的我们有何安慰?
* “没有捆绑”:真自由在基督里。
* “在火中游行”:神同在,不是勉强忍受,而是得胜的行走。
* “没有受伤”:试炼不能真正伤害我们的属灵生命。
* “神子同在”:最大的应许——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二、应用问题
1、在我们当今的文化和社会中,有哪些无形的“金像”是要求我们向其“下拜”的?(例如:追求名利、社会认可、享乐主义、放弃原则换取利益等)
如果我们选择不向这些“金像”下拜,可能会面临哪些“火窑”般的威胁或后果?(例如:被排挤、失去机会、被嘲笑、关系紧张等)
2、分享一个你曾经需要像沙得拉等人一样,为了坚守信仰而说“不”的经历(或大或小)。当时的心情如何?结果怎样?
3、“即或不然”的信心——相信神能,但也完全接受祂可能选择不按我们的意愿行事。你在生活中如何操练这种信心?当你为某事迫切祷告,但神的答案似乎是“不”或“等待”时,你如何持守对神良善和主权的信任?
4、这三个人的信心是“群体性的”,他们一起站立。在当今时代,拥有一个能支持你、与你一同站立面对“火窑”的信仰群体有多重要?我们的小组可以如何成为这样的群体?
三、行动
本周,你可以迈出的一小步是什么,来表明你对神的信心优先于对“金像”的恐惧?小组可以如何为你祷告或提供支持?
祷告方向: 我们可以彼此祷告,求神赐给我们像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那样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是绝不能妥协的)、坚定的勇气(面对压力)和成熟的信心(即或不然,依然信靠)